珠江潮涌实盘杠杆配资,乌蒙山巍。
盛夏时节,贵州毕节织金县三甲街道龙潭社区,五百亩荷塘碧叶连天,粉荷映日,生机盎然。
这幅生态美景,是穗毕东西部协作跨越千里、精准帮扶的生动缩影。八年间,广州倾力相助,毕节7个贫困县相继摘帽,1981个贫困村整体出列,130万贫困人口告别深山。这场山海之约,已悄然超越单纯帮扶,升华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度实践。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始终肩负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使命。值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广州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着力构建常态化东西部协作机制,推动穗毕协作迈向更高水平,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篇章。
防返贫机制: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从“出力气”到“凭手艺”。
威宁自治县开华街道的电工培训教室内,学员屏息凝神,剥线、接线一丝不苟。“线头不露铜,压接必牢固,这是安全基础。”指导老师反复强调。这项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2025年易地搬迁安置点劳动力技能培训,覆盖3个街道8个小区,为1600名搬迁群众精准输送电工、家政、植保、养老等市场急需技能。
技能提升的关键,在于与就业市场的无缝衔接。截至当前,威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达13.5万人。就业“含金量”显著提升:持证电工走进大湾区工厂,专业家政赢得市场口碑,“田秀才”助力产业增效,养老护理员守护社区安康……
围绕巩固脱贫成果,穗毕协作聚焦开发式帮扶,资源向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倾斜,精准发力劳务协作,筑牢防返贫堤坝。
毕节作为贵州人口第一大市(960余万),劳务输出是民生之本。广州投入协作资金,力促毕节劳动力有组织输出与就近就业并举。多场专项招聘会直通高校与乡村;以“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和“乡村工匠”为重点,扩大“订单培训”;投入1000万元广州帮扶资金支持毕节实施“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能。共建28家“山海心连之家”及13家毕节驻穗劳务服务站,织密在粤务工人员服务保障网。精心培育“七星就业服务”“乌江百里苗绣”等区域特色劳务品牌,年内计划新增市级品牌5个。如“广州·织金欢聚锦绣协作计划”,依托234万元公益捐赠,以“培训+订单”模式传承蜡染刺绣技艺,助力妇女长效就业。
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太极古树茶产业园全景。
帮扶资源精准滴灌重点区域。资金、项目、人才、产业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汇聚;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要求,资源向易地搬迁安置区倾斜。纳雍宣尉社区食用菌智慧方舱,提供20个家门口岗位,年增社区集体收入约15万元;阳长镇农贸市场重点摊位优先供给脱贫户经营,广受百姓欢迎。
机制保障是核心。穗毕两地坚持“目标、问题、结果”三导向,紧扣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主线,推动协作提质增效。党政交流持续深化:2024年8月、9月及2025年6月、7月,两地党政机关、企业高频互访,共商协作大计,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共荣:大湾区与乌蒙山的双向奔赴
林燕玲,澳门青年创业者,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立广州澳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迷迭香提取物研发。
依托穗毕协作搭建的“天河大方湾区协作中心”,她的团队成功将目光投向毕节。“我们深入毕节乡村,最终找到了理想的种植基地。”2022年3月,团队在毕节越秀农牧消纳地试种50亩迷迭香,成为贵州首个澳门青年科技兴农项目。
协作中心为企业“量身定制”异地孵化、资源对接服务,助力该基地打造为全国唯一集国内、欧盟、美国三重有机认证的迷迭香种植标杆。如今,毕节迷迭香种植面积达1300亩,年产值400万元,稳定吸纳百余名当地劳动力,有效带动增收。
大方县对江镇皱椒种植基地。
产业协同是穗毕协作的重头戏。两地以共建产业园区为抓手,合力培育天麻、轻纺等特色集群;借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契机加强文商旅推介;深化产销对接,共促产业链升级。
织金县三甲街道龙潭社区荷花种植项目。
产业升级的硕果结满乌蒙深山。盛夏的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古茶园郁郁葱葱。天河区累计投入3903万元帮扶资金,以“种业共研、技术共享、市场共拓”激活产业引擎,“太极古茶”品牌带动4000余户茶农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核心产区太极村2024年发放茶农分红超过100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茶农变股东”的华丽转身。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标准化牛舍内500头肉牛膘肥体壮。借力穗毕协作,黔西将黄牛养殖确立为主导产业,持续强化良种、政策与模式创新,在石山间闯出富民路。
推动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实现消费帮扶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广州通过拓展“基地+展会”平台与深耕文旅协作,强力推动毕节消费帮扶,促进城乡间产品、资金、信息的双向流动,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一方面,建立直采基地、组织大型展会、推动“菜篮子”和“圳品”认证,助力毕节农特产品“出山入湾”,2024年以来累计采购销售超53亿元,建设直采直供基地24个,组织15种产品参与2025年圳品认证申报,累计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52个。另一方面,整合推出精品农文旅路线,借助广州地标、展会平台及媒体资源大力宣传引流,2025年吸引广东过夜游客超4万人次,有效促进毕节产业与消费升级。
黔西立足区域实际,借力穗毕东西部协作,把黄牛养殖产业作为全县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
机制赋能:从技术移植到制度创新
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是协作的深层动能。穗毕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拓展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助力毕节打造人力资源培育高地。
广州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持续西进,是国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促进区域医疗均衡发展的具体实践。
赫章县实验中学2025年高考纯文化本科上线人数达127人,较2024年的59人实现翻番。其中,“番禺班”艺术考生本科上线率高达80%,高三学生龚敏以602分创该校近五年新高。感人事迹频现:纳雍五中校长顾俭(天河区89中副校长)两度主动延长帮扶期,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获评贵州省2025年“先进工作者”。
太极古茶联农带农,带动村民采茶就业。
乡村振兴的智力嫁接持续深化。赫章县海雀村——毕节试验区发祥地、“时代楷模”文朝荣故乡,曾受困于基础设施薄弱与产业单一。番禺区携手赫章,探索出“环境提升+干部培训+乡村振兴”融合路径:
环境焕新:新建10栋标准民宿,完成16户农房现代化改造(村民文某家年增收超5万元);整治2公里产业路,建设3公里河堤;创新复原“五代房”寨貌,打造“海雀记忆”复原区。
培训引流:依托省级党性教育基地——海雀现场教学基地(省委组织部重点打造),独创“教学在林间、吃住在农家”模式,已承接培训班282期,培训1.29万人次。
利益联结:创新“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以27家民宿入股,培训收入15%用于分红。2020年以来基地创收超过1000万元,群众分红28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1.16万元跃升至1.86万元,增幅60.3%。村集体收入2024年达88.37万元,同比猛增98.8%。
当前,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穗毕协作,正是广东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当威宁苹果走进广州社区团购,广州无人机助力毕节智慧农业,这场跨越千里的发展接力,正以市场逻辑重构协作关系,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写下鲜活注脚。
珠江潮涌,不舍昼夜;乌蒙磅礴,蓄势腾飞。八载倾情耕耘,山海携手共进,穗毕协作正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融合互动,重塑乌蒙山的发展基因,共绘区域协调、共同富裕的时代新篇。
南方+记者 柳时强
通讯员 牛宇飞实盘杠杆配资
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