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路生配资炒股平台
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在5000年前大致都演变成了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则是夏商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形成的基础。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庙底沟时代,中国相互作用圈里面的几个文化,都已经走上了社会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各个文化圈的交往越来越紧密,文化越来越趋同,另一方面社会却越来越分化,越来越分层。龙山文化是在不断的文化交互作用中慢慢产生的。
龙山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因1928年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龙山镇发现城子崖遗址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校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代初期略有重叠。作为汉族先民所创造的远古文明,该文化以黑陶为典型特征,其中薄如蛋壳的黑陶制作工艺尤为精湛,成为史前制陶技术的顶峰。龙山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主要见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包括城址、陶窑、玉器等重要遗物。2023年临沂毛官庄遗址的发掘,确认了沂沭河流域首座龙山文化城址的存在,为区域文明演进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
展开剩余89%毛官庄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毛官庄村东北,西距沂河约2.5公里,东距汤河约三公里。遗址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510米,东西宽340米,总面积约14.7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在0.7至1.1米之间,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地表采集遗物包括鼎足、石斧、鬲足等,时代涵盖龙山文化与周代。勘探结果显示,龙山文化时期遗存集中于遗址中南部,平面近圆形,东西长330米,南北宽310米,面积约9.2万平方米,其中环壕内面积约4.66万平方米,环壕宽度在40至50米之间,壕内面积约4.54万平方米。
从整体来看,毛官庄遗址属于一处延续时间较长的丘台型聚落,时代自龙山文化延续至汉代,此类遗址在沂沭河流域较为常见。
毛官庄遗址是临沂地区首座经系统发掘并确认的龙山文化城址。通过地层学分析,明确了城南城墙与城壕的年代序列:始建于龙山文化早期第1段,至第2段已出现墓葬打破城墙的现象,中期灰坑数量显著增多,反映出功能变迁,晚期逐渐废弃。在城墙之上设置墓地,是龙山文化城址中较为特殊的现象,尤其墓葬与城墙建造年代极为接近,显示城墙在筑成后很快被赋予丧葬功能,反映出其兼具防御与仪式的双重属性。排列有序的墓地和多次重建的房址,说明社会结构仍以血缘为纽带,组织规范严密;而墓葬中随葬品数量的差异,则暗示社会内部已出现财富分化。
毛官庄遗址的先民属于历史上所称的“东夷人”。“夷”字从“大”从“弓”,本义为持弓之人,象征勇武善射。东夷族群勇猛尚武,文化发达。关于在城墙上设墓的动因,有学者认为与祖先崇拜观念密切相关:东夷人可能相信将祖先安葬于城墙高处,可使其灵魂俯瞰并护佑后代,墙体因此不仅是实体屏障,更成为一道“精神长城”。另有观点指出,该习俗或与东夷盛行的鸟图腾信仰有关,他们认为鸟是沟通天地的神使,将墓葬设于高处,有助于灵魂随鸟升天,回归神域。
毛官庄遗址清晰展现了聚落从居住区到城址再到墓地的完整演变轨迹,揭示出早期城市功能的复合性。遗址如同一部“史前日记”,记录了三阶段发展历程:
最初为19座方形地面式房址构成的居住区;随后在原址上修筑起内、外双重城墙,城垣成为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晚期则在城墙区域集中营建了29座墓葬,等级分化明显。高等等级墓葬中随葬黑陶壶、高柄杯等精美器物20至30件,而约四分之一的儿童墓几乎不见任何随葬品,反映出社会分层已趋于制度化。
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标志,在墓葬中成为“身份象征”。高等墓所出黑陶壶造型流畅,高柄杯薄如蛋壳,陶鬶形态精巧,显示极高工艺水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童墓中几乎空无一物。黑陶的稀缺性与技术门槛,使其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物化证据。毛官庄遗址完整呈现“居住—筑城—丧葬”的历时性演变,为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研究补上了关键缺环。该遗址不仅是区域内首座经考古确认的龙山文化城址,更填补了高等级聚落空白,为探讨大汶口—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社会结构转变提供了珍贵案例。
沂沭河为沂河与沭河水系之合称,属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是其中规模较大的河流系统。沂河位于鲁南与苏北地区,曾为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田庄水库上源东支牛角山北麓,北流经沂源县城后折向南,流经沂水、沂南、临沂市区、兰陵、郯城等地,最终于江苏省邳州注入新沂河,汇入黄海。
沂河全长570公里,河道流经构造剥蚀堆积平原;沭河则发源于沂山南麓,流长197公里,流域涵盖丘陵与河谷等多种地貌。两河均发育于沂沭断裂带,上游属山洪河道,每年7—8月暴雨集中,据记载1730年临沂站曾出现每秒30000立方米的洪峰流量。该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被誉为“人类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摇篮”。考古研究表明,至迟在距今一万年前的细石器时代,沂沭河流域已出现密集的聚落群,并开展原始农业活动。
沭河,古名沭水,《汉书·地理志》作“術水”,民间又称茅河,流经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源自山东省沂水县沂山南麓,与沂河平行南流,经沂水、莒县、莒南、临沂河东区、临沭、郯城等县市,最终于江苏省新沂市口头村汇入新沂河。其主要支流有袁公河、浔河、黄墩河等。沭河原为泗河支流,1194年黄河夺淮后,沭河丧失入淮通道,下游在苏北地区漫流数百年。
1949至1953年间,新沭河开挖工程将其分为三段:大官庄以上仍称沭河,洪水分为两路,一路东流经石梁河水库由临洪口入黄海(新沭河),一路南流改称老沭河,经新沂河于燕尾港入海。一般以老沭河为干流,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6400平方公里。若计入新沭河段80公里,则沭河总长达380公里,流域面积扩展至约9250平方公里。
沭河流域为山东省降雨最丰沛地区,历史上水患频繁,故有“沭水十年九祸”之谚。经建国初期系统治理,水患基本缓解,新沭河也为连云港市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
龙山文化遗址以山东半岛为核心,亦广泛见于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半岛及江苏等地。该文化以“薄、硬、光、黑”的陶器著称,尤以蛋壳黑陶(集中出土于日照、济南等地)最具代表性,因此也曾被称为“黑陶文化”。学界依地域与文化面貌差异,将龙山文化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山东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上承大汶口文化,下接岳石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源自仰韶文化,属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900–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广布于豫西、豫北和豫东,继承庙底沟二期文化,后来演变为早期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可进一步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与造律台三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于陕西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分布于晋西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1900年。除陶寺遗址外,其他重要龙山文化遗址还包括:
尧王城遗址(山东日照),面积约52万平方米,可能是当时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都城; 藤花落遗址(江苏连云港),为中国首例确认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保存状况极佳; 丁堌堆遗址(河南),面积约4500平方米,陶器以灰陶为主,属庙底沟二期文化; 青岛城阳遗址,出土大量磨制石器与黑陶、灰陶器; 河南安阳遗址,发现长度逾140米的龙山时期城墙及以卵石铺砌的地面图案; 景阳冈遗址(山东聊城),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主体; 教场铺遗址(山东茌平),城墙平面近圆形,面积约5万平方米; 青岛胶南遗址群,已发现19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黑陶等遗物; 河北尚义遗址,2014年发掘出龙山时期墓葬,随葬有黑陶、石器等; 两城镇遗址(山东日照),总面积112万平方米,被称为“亚洲最早的城市”; 黑堌堆遗址(河南永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内涵丰富。城址的普遍出现是龙山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陶器方面,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以灰陶为主,多为手制,烧成温度约840℃,盛行篮纹与附加堆纹;至晚期,灰陶、红陶与黑陶比例有所调整,轮制技术得到发展,纹饰则以绳纹、篮纹和方格纹为主。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普遍采用轮制技术,器形规整,胎体均匀,以黑陶为大宗,灰陶次之,亦有少量红陶、黄陶与白陶。黑陶烧成温度高达1000℃,其中蛋壳黑陶工艺登峰造极,器壁最薄处仅0.2–0.5毫米,器表漆黑光亮,多素面或磨光,仅饰以弦纹、划纹或镂孔。常见器类有碗、盆、罐、豆、高柄杯、鼎、鬲等,其中鬼脸式鼎腿与圆环状鼎足独具特色。
龙山文化时期制玉工艺获得显著发展,玉料多属透闪石类,包括白玉、青玉、墨玉等,应属就地取材。玉器造型可分为几何形与人物动物形两大类。例如璇玑,作环状外缘出三齿,开商周同类器之先河;人首形饰有正视与侧视两种,造型或繁或简,常表现冠饰、大眼、佩环等特征;玉圭多为平首,其上常见人面、兽面或鸟纹装饰。玉戈形制较为原始,援长内方,无中脊;牙璋则有平首与歧首之分,器身似戈而内部两侧饰有栏齿。玉器纹饰分为与器形一体与纯装饰两类,有直线、网格、虎首、兽面、人面、鸟纹等。雕工以片雕为主,镂雕为辅,线刻以阳线雕为多。山东五莲丹土遗址出土的玉钺在孔内嵌有绿松石,是目前所见较早的玉镶松石实例,开创夏商镶嵌技艺之先河。
骨刻文是龙山文化另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山东昌乐出土的兽骨刻符布局规整,结构有规律,部分偏旁重复出现,年代约在四五千年前,其形态较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正处于“画”与“字”的过渡阶段。这些骨刻符号多为阴线雕刻,笔画以曲笔为主,纤细婉转,形态似蟹、似虫、似鸟,生动而神秘。目前已收集刻符甲骨百余片,共计600余个图画文字,分别刻于骨面、骨腔或骨臼部位。
在2004至2007年间,考古爱好者肖广德在昌乐袁家庄等遗址陆续搜集到这批材料,后经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鉴定,确认其重要的文字学价值。骨刻文与甲骨文之间很可能存在传承关系,为探索汉字起源提供了新线索。
东夷族作为上古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部落集群统称,其地域范围东抵海滨,南至江南,西达中原,北及河北与东北地区。古史传说中之太昊、少昊、蚩尤、颛顼、帝喾、帝舜、皋陶、伯益等,均出自东夷系统。其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一脉相承,不仅展现出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就,其文化影响力亦远播周边,形成强大的辐射圈。
黑陶是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产,其中蛋壳黑陶杯堪称礼器中的典范。酒器类的精工制作,反映出酒礼文化已发展至相当高度。鸟图腾崇拜在器物设计中广为体现,成为凤鸟信仰的前身。丁公陶文作为目前可确认的最早汉字,表明该文化已迈入文明时期。祭坛、宫庙类遗迹的发现,进一步指向早期国家形态的存在。对龙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国早期社会中私有制、阶级与国家起源的重大课题。
蛋壳黑陶高柄杯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是龙山文化黑陶技术之集大成者。它薄如蛋壳、黑亮如漆、坚硬似瓷,代表着史前制陶工艺的巅峰。其器壁最薄处仅0.2至0.3毫米,重量不足百克,却造型规整、结构精巧,融合拉坯、模制与镂空等多种技法。全器由盘口、杯部、柄与底座四部分构成,柄体中空并常饰镂空,内放置陶丸,晃动时可发出清响,推测为礼仪场合所用。该器物通体黝黑,光泽内敛,器表经渗碳工艺形成金属质感,制作过程极具难度,成品率低,足见当时已有专业化的工匠群体。
如今,完整传世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极为稀少,每件皆可谓史前艺术的瑰宝。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礼器,更是史前先民精神信仰与等级制度的物质载体。当我们在博物馆中凝视这件穿越四千年时光的器物,仿佛仍能感受到远古窑火的温度,窥见中华文明初兴时期那抹灿烂的曙光。
发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